当得知自己花100块钱给电车充电,却只充到80块钱的电,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而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
2025年抽查发现,全国30%的充电桩存在计量误差超标,其中软件调参占比68%,硬件改装占22%。
例如,某运营商通过后台修改功率因数参数,导致用户每充100度电实际仅获得92-95度,年均非法获利超千万元。
部分桩企通过软件参数调整(如修改充电桩内部电能表算法)或硬件改装(加装“计量助推器”),使充电桩显示电量高于实际输出值。
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显示,23%的投诉涉及充电桩计量数据与车辆仪表差异超过5%。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新能源车主们日常"里程焦虑"之外的另一重负担——"计量焦虑"。
这种充电桩计量作弊普遍的背后,是充电基础设施行业面临的尴尬现状:
合规的充电桩运营商一个充电站要4-5年才能回本,而那些动手脚的可能2年就回本了。
这种不公平竞争,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和遵纪守法的企业。
更值得注意的是,计量作弊只是充电桩乱象的冰山一角。
调查中还发现了大量"服务费高于电费"的情况:有用户反映充半小时电却被收取近50元服务费,远高于电费本身。
面对计量作弊,新能源车主并非完全无力反抗,车主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使用大型知名运营商的充电桩。目前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等主流运营商的充电设备计量作弊问题相对较少。
记录充电前后的电量。充电前后通过车辆仪表盘记录实际增加的电量,与充电账单上的电量进行对比,若长期发现明显差异,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关注充电效率。正常情况下,充电功率与计费速度应成正比,如发现功率突然下降但计费速率不变,可能存在作弊行为。
留存证据。保存充电账单、拍摄充电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一旦发现问题,这些都是重要证据。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充电基础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已是大势所趋。
此外,充电桩3C认证,无疑也是加速行业洗牌,整顿行业乱象,促进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