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来的V2G,既扯淡又荒谬!浏览数:32


PART 
1
V2G的概念溯源与技术本质


纸上谈来的V2G,既扯淡又荒谬! (1).jpg
简单介绍什么是V2G

V2G(Vehicle-to-Grid,车网互动)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双向充电桩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能量双向流动,理论上可使车辆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高峰时放电,从而实现“削峰填谷”的调节功能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其诞生背景与电动汽车普及、电网升级需求及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密切相关。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预计2040年中国将超3亿辆),电网调峰压力剧增,V2G被包装成解决能源结构性矛盾的“灵丹妙药


PART 
2
现实悖论
理论光环

支持者宣称V2G能带来三大“革命性”价值

1

提升电网稳定性,通过分布式储能缓解可再生能源波动;

2

为车主创造经济收益,通过峰谷价差实现“充电赚钱”;

3

促进碳中和,减少电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然而,这些理论设想在现实中遭遇多重悖论:

纸上谈来的V2G,既扯淡又荒谬! (5).jpg
01
电池寿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频繁充放电对动力电池的损耗远超预期


清华大学研究显示,每日1次90%深度充放电将使电池寿命缩短20%,三年后容量衰减增加3.2%,对应车辆保值率下降12%。以一辆续航700公里的电动车为例,若每日参与V2G放电,五年内电池更换成本可能超过2万元,远超峰谷套利收益。

纸上谈来的V2G,既扯淡又荒谬! (3).jpg

  即使不考虑车辆电池损耗的因素,试想,又有多少人会跑去找V2G功能充电桩,晚上去充电站充低价电,白天再去高价卖出电池里的电,就为了几十块钱(按50度充放电,峰谷电差价0.6元)。买十万甚至几十万的电车,为了这几十块钱去做这事?该不会真有奇葩人做奇葩事吧。



  再退一步讲,充电站直接上大储能,岂不比V2G更合理。


02
基础设施的海市蜃楼


  V2G的落地依赖双向充电桩和智能电网改造,但当前全球支持V2G的充电桩占比不足0.025%。以中国为例,截至2025年5月,全国398万个充电桩中,仅约1000个具备V2G功能,且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等试点城市。

  改造现有充电桩需更换核心模块,单桩改造成本高达8000-1.2万元,远超普通充电桩的3000-5000元。即便在深圳莲花山超充站这样的示范项目,46台V2G充电桩单日最大放电量仅1.3万度,仅相当于一座小型储能电站的1/10。


03
经济模型的空中楼阁


  V2G的收益依赖电价政策和市场机制,但当前峰谷价差普遍不足以覆盖成本。

  再以北京为例,峰谷电价差为0.8元/度,车主每次放电20度可赚16元,但电池损耗成本约5元/度,实际净收益仅6元。


光储充一体充电站.jpg


  更关键的是,电网公司的激励政策缺乏持续性——广州2025年推出的5元/度补贴仅适用于试点项目,且需满足严格的放电时长和电量要求,普通车主难以持续获得收益。

  此外,V2G设备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达8-10年,远超设备5-7年的技术迭代周期,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低迷。


PART 
3
技术瓶颈与系统性风险
1
电网调度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V2G要求电网具备毫秒级的实时调度能力,但现有电力系统难以支撑。

  例如,深圳2025年4月的实测中,1.7万车次参与放电仅调节8.8万度电,占全市日用电量的0.03%,且调度响应延迟达1.2秒,远超电网调频要求的500毫秒。




  更严重的是,分散式放电可能引发电网谐波污染和电压波动,威胁电力设备安全。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试验显示,当超过500辆电动车同时放电时,局部电网频率偏差扩大40%,被迫紧急切断连接。


2
标准化缺失的混沌局面


  全球V2G标准体系尚未统一,中国的GB/T 27930协议仅支持单向充电,而欧美主流的ISO 15118协议存在兼容性问题,导致设备无法跨品牌、跨区域协同运行。


 例如,特斯拉的V2G充电桩无法与比亚迪车型兼容,蔚来换电站的电池因协议差异难以接入电网调度。


  这种碎片化状态严重制约了V2G的规模化推广,企业为适配不同标准需额外投入30%的研发成本。


3
商业模式的庞氏骗局


  V2G的盈利逻辑建立在“车主-电网-车企”三方共赢的假设上,但实际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电网公司通过V2G降低调峰成本,却不愿将收益反哺车主;车企为维持电池质保体系,对频繁放电车辆实施限制(如蔚来规定放电超过500度后取消免费换电权益)


V2G

  更讽刺的是,V2G的规模化应用可能加剧电网对电动车的依赖——当大量车辆同时放电时,若遭遇极端天气或交通事故,电网将面临“储能黑洞”风险,反而加剧供电危机。


PART 
4
替代方案的降维打击


  与V2G相比,固定式储能系统(如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电站)在成本、效率和可靠性上更具优势。


  以广东某50MW储能电站为例,其度电成本为0.35元,响应速度达毫秒级,且寿命长达20年,远优于V2G的0.5-0.8元/度成本和5-8年电池寿命。


电动汽车正在充电

  此外,虚拟电厂(VPP)通过聚合分布式电源和负荷,可实现更灵活的电网调节,且无需依赖特定设备。

  英国Octopus Energy的“EV Home”计划显示,通过智能调度普通充电桩的充电时间,即可实现与V2G相当的调峰效果,成本却降低60%。


PART 
5
V2G的必然消亡与能源革命的正途


  V2G从诞生之初就被过度包装成“改变能源格局”的颠覆性技术,但其本质是将电动汽车电池作为廉价储能资源的商业投机。

  电池损耗的不可逆性、基础设施的高成本、政策激励的不可持续性,共同构成了V2G难以逾越的鸿沟。


纸上谈来的V2G,既扯淡又荒谬! (2).jpg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违背技术经济规律的概念炒作,最终都将被市场淘汰——正如20世纪90年代的氢燃料电池热潮,V2G终将成为能源革命史上的又一个注脚。


瑞银电子聚焦新能源电能计量.jpg

  真正的能源转型应聚焦于技术创新与系统重构:发展长寿命、低成本的固定式储能技术,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电网的深度融合。只有摒弃“移动充电宝”的“创新”思维,才能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新型电力系统。



服务热线:

18042002123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奉欣路98号
邮箱:xucg@reallin.com

Copyright © 2024~2025 浙江瑞银电子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
浙ICP备20220277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