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保有量已达1374.9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390.0万台(含178.5万台直流桩),私人充电桩984.9万台,同时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50%。
充电桩行业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到西北戈壁滩,从央企基建到民营资本,各方围绕技术路线、市场份额、商业模式展开白热化竞争。
参与激烈竞争的还有劣质产品,轻则影响充电体验,重则可能引发触电、火灾等严重事故。
因此,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强制3C认证,正给行业重新洗牌,要给行业立规矩,把那些"山寨货"彻底清出市场。
“自 2026 年 8 月 1 日起,未获得 3C 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这将有力地淘汰那些生产工艺落后、质量管控不严的小微企业和问题产品,改善当前充电桩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减少市场上的劣质产品供应,提高市场整体质量水平,推动充电桩行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电动汽车供电设备CCC认证:实施规则/细则解读
—— 3C认证的成本压力与挑战 ——
1、认证成本增加:
企业为了获得 3C 认证,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产品测试、质量体系建设、认证申请等工作,包括购买检测设备、支付认证费用、开展技术研发等,这将增加企业的短期成本。
但从长期来看,这些投入有助于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2、研发投入加大:为了满足 3C 认证标准中对产品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桩企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改进产品设计、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促使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3、生产周期延长:认证过程中的各项测试和审核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生产周期延长,影响产品的交付速度。企业需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前做好准备,以确保能够按时满足市场需求。
——这场认证风暴将重塑行业格局 ——
对消费者:再也不用担心买到"定时炸弹"充电桩,但认证产品成本可能上涨10%-15%。
对厂家:提高门槛将淘汰30%的小作坊,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50%。某上市公司财报显示,认证后订单量激增200%。
对运营商:公共充电桩将迎来换新潮,预计未来两年市场规模超千亿。某充电平台已开始批量采购认证设备。
小知识:充电桩上使用的电能表无需单独进行3C认证,但需通过中国计量器具型式批准(CPA认证),确保计量精度符合国家标准。
虽然3C认证能淘汰那些没有实力的小作坊桩企,然而市场竞争依旧激烈,从上游的设备制造到下游的充电场站运营,各个环节都吸引了众多参与者。但研发能力好、性价比高、配套服务完善的企业有望真正受益于充电桩的大规模发展。
①研发能力好的企业有望引领行业趋势,获得先发优势;
②县域等下沉市场的开辟具有规模效应、成本优势的企业依旧占优。
此外,充电桩具备基础设施属性和高频使用的特征,其全生命周期服务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愈发重要,直接影响到用户的购买决策,部分企业也有望在充电桩大发展中凭借完善的配套服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未来可能会有三类企业杀出重围,分别是技术派、规模派、生态派。
❶技术派:拥有高压快充、车网互动等技术壁垒;
❷规模派:通过较高的市占率和终端用户数量大的优势摊薄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创造盈利空间;
❸生态派:则是具有从车到桩到站甚至到云一体化方案的龙头公司,再借助服务,牢牢地“圈住”车主,通过用户黏性获取超额回报。
综上所述,充电桩被纳入 3C 认证,对桩企而言意味着必须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以获得认证,否则无法在市场立足,防止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对微小桩企来说,这或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