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充电桩市场存在大量需求,当地制造成本较高,企业倾向于供应中高端产品。东南亚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是国内企业争夺的焦点,更是跃向欧美市场的跳板。
1 市场分析 欧洲:欧洲充电桩市场增速较快,且充电桩认证相对较容易,周期更短,国内企业出海更易切入。 美国:美国充电桩认证难度高、政策成本较大、下游格局集中,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通过与车企合作或进入海外商超平台(如亚马逊)等方式进入市场。 东南亚:东南亚充电桩的充电接口标准主要为欧标(CSS2)和日标(CHAde-MO)。根据麦肯锡预测,东盟市场总共需要大约9.5万个公共交流充电点和4万个直流充电点,以支持2030年的电动汽车数量。 2 市场挑战 产品适配度:中国充电桩出海,除了满足硬件标准要求外,在软性需求方面,需要符合当地的用户体验,还需要考虑本土化落地问题,具备物联网交付能力和配合整个售后服务体系搭建等。 出口限制:海外市场出于贸易保护、信息安全等考虑对充电桩产品进口有一定限制。根据欧盟《净等工业法》和《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提案目标,计划到2030年,将光伏和电池等关键绿色工业的本土产能提高到40%。美国政府要求,所有接受美国《基础设施法案》补贴生产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必须在美国制造,同时从2024年7月开始,至少55%的充电站零部件采购必须来自美国。 产品认证:门槛高、周期长、费用高;如欧洲CE认证周期一般为3-6个月,单次认证费用在30-50万元,美国UL认证较欧洲CE认证难度更大,认证周期约6个月,单次认证费用需约50-80万元。